严打传销营造健康求职环境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7-08-10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  近日,大学毕业生李文星、张超因卷入传销组织身亡事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,他们的遭遇令人痛心。而被传销闹得家破人亡的故事,不仅仅这两个,今年4月份,在广州读大三的梁清微与家人失去联系,家属认定她被骗入传销组织,苦寻无果后,找反传销志愿者帮忙。7月,梁清微被救了出来,但回家后又出走了,至今杳无音信。

    2016年12月,公安部发布消息,当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案侦办传销犯罪案件2826起,同比上升19.1%。客观地说,大学生成为传销陷阱的“猎物”,与猖獗的失序环境有着重要关联。

    传销在一些地方顽固生存,无非两个原因:一是打击不力,执法不够硬气。用老百姓的话说,就是“打得远远还不够”。二是个别地方未深刻认识到传销的危害性,甚至将之视为“振兴本地经济”的药方之一。国家工商总局调研,在广西某市,传销猖獗时,传销人员达上万人,大街上像赶集一样。传销在少数地方如此招摇嚣张,与地方执法部门放任有着密切的关系。这背后的短视逻辑,既跃然纸上,又心照不宣。

    传销活动在一些地方屡禁不止、顽固生存,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求职就业埋下了不少陷阱。此外,一些互联网招聘平台罔顾企业社会责任,对招聘企业疏于审核,也充当着助纣为虐的角色。在李文星事件中,BOSS直聘便充当这样的角色。如果没有这些招聘平台把大学生往传销路上引,李文星的悲剧也不会发生。

    传销猛于虎,但它终究是个纸老虎。在传销的舞台上,无论传统的南派、北派,抑或是依托互联网的“资本盘”,其“拉人头”的层级利益链可谓万变不离其宗。辨别传销不难,打击传销亦非攀蜀道、上青天。关键还在于能不能下定决心,对传销活动进行持续彻底的打击。李文星事件后,有了“天津誓言”:决战20天,彻底清除非法传销活动。这固然是亡羊补牢,不过,无论对于哪个城市、哪个省份,打击传销都该是久久为功的持久战。别说20天,就是200天、2000天,亦是永远在路上。尤其面对一些地区长期发生的大规模的传销现象,更不能仅仅靠个别、零星的行动,而是需要持续的、有组织的、大规模的打击。

    彻底消灭传销活动需要公安、工商等部门负起监管责任,真刀真枪打击,为广大青年求职就业营造一个健康、安全的大环境。而教育部门也有责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,练好辨别经济邪教的基本功,让走出校门的青年都有基本的防忽悠技能。

    (作者邓海建,系媒体评论员)